打开APP

研究揭示APA调控宿主天然抗病毒免疫新机制

来源:中山大学 2024-04-22 10:15

本研究中,课题组对APA加工过程中关键的加工蛋白进行筛选,发现核心3’末端加工因子CPSF6在病毒感染后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是病毒感染期间宿主细胞全局3’UTR缩短的重要原因。

先天抗病毒免疫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对抗病毒免疫应答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行有效的调节,是减少组织损伤并维持机体免疫稳态的重要手段。APA(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可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可产生具有不同3’UTR长度的mRNA亚型,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转录后调控机制。

 

2017年,徐安龙/元少春课题组发现在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可发生全基因组APA变短的动态变化,从而促进宿主抗病毒免疫状态的建立,但其背后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Xin Jia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近期,徐安龙/元少春课题组在PLoS Pathogens发表了题为“Downregulation of CPSF6 leads to global mRNA 3’ UTR shortening and enhanc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发生全局性APA变短的原因以及APA调控先天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

 

CPSF6通过APA调控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图

 

本研究中,课题组对APA加工过程中关键的加工蛋白进行筛选,发现核心3’末端加工因子CPSF6在病毒感染后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是病毒感染期间宿主细胞全局3’UTR缩短的重要原因。大量与抗病毒免疫相关的基因中,带有短型3’UTR的mRNA稳定性增强、翻译效率提高,促进了抗病毒免疫信号的快速激活及病毒复制的抑制。此外,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在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同样观察到了CPSF6表达水平的显著下调,暗示CPSF6在免疫相关疾病发生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发现表明CPSF6介导的APA动态调控是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的智能调节器,为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葛永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徐安龙教授和元少春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付永贵教授,黄警荣、陈蓉、凌韬等同学,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均对文章做出贡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